发布时间:2014-01-15
65岁的朱连生儿时拜师学了木工活儿,长大后成为工厂里的木型工;又因为父亲喜欢吹笛子,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又让他对音律兴趣浓厚。自从十几年前接触到马头琴,这个懂音乐的木匠就有了新追求,他要用亲手制作的马头琴把这项古老的蒙古族艺术门类传承下去。
朱连生家住洮南市,小时候学上得不多,却有一双巧手。“16时跟着师傅学木工,在工厂里做木型工。”朱连生介绍说,他当年还有一个业余爱好是吹笛子,这原本是父亲的拿手绝活,自己听得多、看得多慢慢就学会了。后来,洮南广播电台开播一个儿童栏目,开场曲就用了他的笛声。
2001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朱连生现场听了蒙古族艺人演奏的马头琴,圆润低婉的琴声让通晓音律的他再也割舍不下。“我很快就学会了弹奏,但还是觉得不过瘾,就想亲手做一把出来。”朱连生说,他委托呼和浩特的亲戚寄来一把马头琴,开始照猫画虎地模仿制作,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料,他把自家火炕的桦木炕沿拆下来当了原材料。
“我是木匠出身,又懂些音乐,做马头琴的前提条件算是具备了,甚至比其他手艺人还优越。”朱连生说,会手工做琴的人不多,他在身边找不到师傅,全靠自己一点点研究、试验。没想到,还真就成功了。他做的多是“普及型”马头琴,用料不是特别昂贵,木料以红木、桦木为主,琴弦用尼龙丝,高音区120根,低音区150根,也有用160根的。
“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有着深沉粗犷的特殊音色,与蒙古族的生产、生活特点相得益彰,把草原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”朱连生表示,这项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中华大地代代相袭,至今魅力不减,他也要为马头琴的传承尽一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