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4-07-12
西直河,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子,挤在五环路东南方向的角落里,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场,石材界鼎鼎大名的“南水北河”中的“北河”就是指华北的西直河,这里石材产业规模与华南福建水头齐名。全北京的建筑石材,100%出自这个年产值30亿元的巨型石材市场,它的影响力甚至辐射整个长江以北地区。
6月底,有媒体报道,随着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和北京市功能定位调整的步伐加快,高污染的西直河石材产业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腾退外迁。
作为西直河近4000家石材经营商的普通一员,福建人阿植也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腾退脚步声。不过,他依然举棋不定,“已经十多年了,西直河这个地方好不容易发展起来,现在要说搬,谁都舍不得,而且,我也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去”。
记者从北京石材产业转移协调工作指挥部了解到,目前,西直河尚没有具体的搬迁时间表,如此大规模的石材产业聚集区,究竟搬到哪儿、如何规划等等都尚无明确的方向。
北京工地上
每一块石材都从这来
和所有走南闯北的福建人一样,阿植保持着品茶的习惯。午后,坐在西直河的石材店里,他沏了一壶茶—“正山小种”。即便在闷热的夏季,一壶热茶也能让这位福建石材商品出清爽。年届不惑的阿植,二十多岁就来北京打拼,做的就是石材生意,只不过,那时候是在玉泉路。
“我们福建人,很早以前就开始做石材生意,到现在中国80%以上的石材、瓷砖生意是福建人在做。”阿植说,从上世纪80年代,市场经济改革刚刚开始,福建的商人就开始从南向北,不断推进他们的石材生意,一开始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,接着是迎来浦东大开发的上海,之后便是北京。
大约从1992年开始,有福建商人把北京零散的石材生意,集中到西四环的玉泉路一带。那时候的玉泉路,远离市中心,甚至还有大面积的葡萄园。到了1994年10月,北京市第一家石材市场—玉泉路石材市场开张,它的前身就是一块80亩的葡萄园。
2000年,阿植的北漂生活就是在玉泉路开始的,从别人店里的帮工到小店面的老板,阿植的事业在玉泉路发展得很快。但到了2003年,阿植不得不搬家,因为玉泉路市场要拆迁了。
“一开始,玉泉路那个地方多偏僻啊,不过2001年申奥成功了,玉泉路那边要开始拆迁、修路、治理,我们石材市场也要搬走。”2003年底,阿植的店面从玉泉路腾退,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和迟疑,他从西四环搬到了东南五环。
当时的阿植还只是个初入江湖的小辈,早在玉泉路市场拆迁前,石材界的福建籍大佬们就相中了西直河。2003年初,就在此建起了规模更大的石材集散中心。阿植至今还记得,刚搬到西直河的时候,“五环刚刚建起来,还收费呢”。西直河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庄,由此发展成了占地千余亩、经营商近4000家、从业者数万人、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北方最大石材市场。
“北京石材业最火的就是2003到2009这几年,也就是奥运会前后,房地产市场最热那段时间,北京工地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西直河卖出去的”,阿植说,因为生意做得好,同乡们都换了车,他自己的宝马也是2009年换的。在西直河几个主要的大型石材集散地走访,无需特意寻找,保时捷、奔驰等豪车就停靠在堆积成山的石材周边。
11年后
又一个巨变即将来临
阿植门市对面,隔着一条康化路,是他的石材加工作坊。高级切割机利用水刀将加工石材的灰尘尽可能降低,但工人依然需要戴着防尘口罩,口罩无法覆盖的睫毛、眉毛、口罩,还是染上了浓密的白灰。
高产值给西直河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,据当地村民小钟介绍,西直河的村域面积才2.6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不到3000人,“最明显的变化就是,这里经济发展了、人多了、房租贵了,原来20块钱一个月都没人租,现在最便宜的也要2000块钱。”引入石材产业后,西直河村外来人口暴增到6万人,全村资产过千万的石材企业30余家,资产过百万的100家以上。发达的石材产业反哺西直河村,村里的教育、文化、医疗条件也得到改善,包括投资450万的现代化幼儿园、文化广场、公园、医院都迅速落成。
但石材产业高污染的特点,让它注定无法融入北京日益扩大的城市圈。
2013年底,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检测机构对全国6个省的31家水泥制造和20家石材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和现场检测,石材加工岗位总尘浓度最高超标852倍,呼尘浓度最高超标177.61倍。调研显示,绝大多数石材加工企业处于“小、散、乱”的生产状态,企业负责人、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劳动者普遍没有接受职业卫生培训,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。
北京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雾霾,让石材加工这种打上污染烙印的产业,时刻面临被腾出北京的紧迫。
根据北京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,在未来的10至20年期间,北京六环路以内将取消露天粉尘加工业。而据《北京市2013-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》,2014年底将腾退300家污染企业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,就在2014年5月中旬,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对媒体表示,原定于2014年年底退出的300家污染企业将提前至10月底之前离京,需要退出的工业污染行业共12个,石材业赫然在列。
600多年前,公元1403年,明永乐元年开始修建紫禁城时,在紫禁城西北角设立了石材作坊,就是现在景山前街附近的大石作胡同。那时候,虽然北京早已经是世界级大都市,但因为运输手段落后,石材作坊必须就近设立在“建筑工地”边。
600多年后的今天,人们已经不需要石材作坊越近越好,因为,石材产业被打上了高污染的烙印。它下一个巨变—继续外迁即将到来。
数十亿产值
石材市场究竟去哪
西直河村边、康化路北段,有一个三层办公楼,这里是北京市工商联石材行业商会所在地,现在也是“北京石材产业转移协调工作指挥部”。石材商会常务副秘书长马振平告诉记者,目前西直河的搬迁工作正在逐步展开,但具体什么时候搬完没有时间表,更关键的是“具体搬到哪儿?没有规划”。
北京将一些低端业态搬迁到河北—一直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构成。稍有些尴尬的是,河北省对接纳高污染产业热情不高。河北曾有表态:“不是所有从北京到河北的企业,河北都会要的,如果污染,河北也不会要。”目前,与西直河真正形成对接的只有保定的易县、廊坊的香河、天津的宝坻等少数地区。
“2003年玉泉路那边石材产业,因为城市建设拆迁,搬到这边完全是西直河地方政府和石材商的自发行为。西直河地处朝阳、大兴、通州三区交界,通俗点说就是三不管的地方,发展经济很困难,但这里临近五环,与京哈高速、京沪高速也挨得很近,正适合做物流,而石材又和物流关系密切,于是西直河与石材商一拍即合。”
由于北京市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飞速发展,西直河的产业规模迅速膨胀,一个自发性质组织起来的集散地供应了全北京的建筑石材。马振平说,北京的建筑石材100%是来自西直河,而整个华北和东北的建筑石材80%以上也从西直河发货,对整个中国北方来说,西直河不可或缺。“现在的问题是,西直河几十亿规模的产业,拆了容易,未来规划是什么?整个北京、华北、东北从哪儿进石材?怎么跟那些与西直河打了10年交道的客户们说?”
今年4月,石材商会提交了一份报告,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用“疏导法”对待西直河的石材产业。“城市要发展,石材产业要外迁,我们很理解。但现在没有明确的规划,都是河北、天津的地方政府来和这里的商家单独交涉。这不是2003年了,过了11年,西直河已经做到了北方最大,如果因为搬迁,再分散开来,对各方都是损失。我们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,商榷出一块专业用地,让石材行业整体迁移过去。这样不仅会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,同时也能够保证石材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。”
2013年,阿植在西直河南边的亦庄刚刚购置了房产,单价近30000元/平方米。按原计划,2015年,新房将交付,阿植也将搬进他在北京的新家。可现实是,他很可能在2014年底搬离北京,尽管还不知道搬去哪儿,他的新房却需要重新定位了。